经典晨读:道德经64章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导读

其 安 易 持 , 其 未 兆 易 谋 。

其 脆 易 泮 , 其 微 易 散 。

为 之 于 未 有 , 治 之 于 未 乱 。

合 抱 之 木 , 生 于 毫 末 ﹔

九 层 之 台 , 起 于 累 土 ﹔

千 里 之 行 , 始 于 足 下。

为 者 败 之,执 者 失 之。

是 以 圣 人 为 无 为,

故 无 败,

无 执,故 无 失。

民 之 从 事 ,

常 于 几 成 而 败 之 。

慎 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

是 以 圣 人 欲 不 欲,

不 贵 难 得 之 货,

学 不 学,復 众 人 之 所 过,

以 辅 万 物 之 自 然,

而 不 敢 为。

慎 终 如 始 , 则 无 败 事

好物推荐

这一章其实还是在讲无为而治、遵从自然。

告知人们在局面还很稳定时,就要把隐患消除掉。

做事要慎终如始,要有耐心,要遵从自然之道慢慢积累,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要改变初衷,这样就不会轻易遭受失败了。

道德章第二章_道德经64章_道德章争章行动记录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其散。

安:稳定、安定。

持:维持、掌握。

兆:指征兆、迹象。未兆:未见征兆,未露苗头。

谋:图谋、谋划。

泮:“泮”通“判”,是破的意思。也有的版本写着“其脆易破”。

“易”在此句中的含义很丰富,可以作为形容词理解为“容易”,但是也包含有动词的含义,即变化、运动的意思。作为变化之易时,可以充分展示老子说这四句话的深刻主旨。“易”可以结合《易经》的内容加以理解,因为道学思想的源泉就在于《易经》。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其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重大的事物,都是由细微的事物发展而来。

而安定的局面则容易维持,未露苗头的问题则容易设法谋划解决,祸患脆弱时则容易化解,事故细微时则容易消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做,防止。

未有:尚未发生之时。

未乱:尚未发生动乱。

“为之于未有”就是在事情处于无的状态时候就要谋划,这句话也是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的总结和概括。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

《黄帝内经》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之木:两臂围拢,形容树的粗大。

毫末:本义是指细微的事物,这里指树木最初始萌芽的形态,即细小的萌芽。

累土:堆土。

九:在这里是虚指,表示很多。

事物都是从小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任何事物都不能一蹴而就。 爱默生曾说道:"对于一件做得很漂亮的事的最佳奖赏就是做成这件事"。

合抱粗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从一筐筐土堆起;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迈出第一步。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为:指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妄为。

执:强行把持。

庄子说:"天下事物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园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故附离不以胶接,约束不以执为。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则天无为故无败,顺物性无执故无失。”

每一个物种都在以自己完美的生活方式适应着自然。所以, 不能顺应事物的客观自然,而主观任意妄为妄作者,必将遭到惩罚,以失败告终。古今中外能圣治天下者,其举错未必相同,但其顺应于事物的性命之情,其合于道则一。

我们不能胡作非为,要遵从自然的发展顺序,胡作非为、妄想违背自然之道的人,必定会自食恶果。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几成:几乎要成功了。

慎终如始:始终如一的小心谨慎。

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能遵循自然规律,心存轻忽。如果虑先于事,循道而行,且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则将百事以成。

最本质的思想还是“慎终”,即“谨慎”要贯穿在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中,越是到了最后即将胜利的紧要关头,越要小心、谨慎,不要功亏一篑。

王弼对此句话的注解是 “当以慎终除微,慎微除乱。”即至始至终要“慎”,细枝末节处要“慎”。

古人非常看重“慎独”的思想,《中庸》提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的慎独思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道学思想。

最后圣人希望每个人都能遵从自然之道,抛弃欲望,学习“大道”,而不要学习那些舍本逐末的邪僻小路,这样每个人就都能顺应自然,不敢肆意妄为,也就不会轻易犯错了。

“欲不欲”“学不学”和第63章的“为无为,事无事”结构上一致,第一个“欲”和第一个“学”都是动词。

“欲不欲”,即想(别人)不想的(事情);

“学不学”,即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的(事情)。

老子在其他章节也有类似的表述,如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告诫人们守持循道之心,学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才可能做到“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诈,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欲不欲:想(别人)不想的(事情),引申为欲望的却是别人不屑一顾的东西,是以澹泊宁静视为追求。

不贵难得之货:不看重那些稀奇珍贵的东西。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所以行"道"者能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生,使之爱憎不牺于情,忧喜不留于意,虚无恬淡而心常和平。

韩非子说:"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范应元说:"众人贵难得之货,而轻至重之身,欲之胜也。圣人则不然,欲乎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将以辅万物自然之理,而不敢妄为也。"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学不学:学习(别人)不愿意学习的(事情)。引申意是说学习世俗不学的、顺应自然之学。

过:谓或过中,或不及中。

《礼.中庸》云:"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四时行,百物生。天下百物诱然而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天地虽大,其化均等;万物虽众,其治一本。故君子之于天下,为无为,天德而已矣。顺应万物本性,无为无执,守其一以处其和,万物将各得其所。所以真正的智者,是尊从客观自然而不敢执意妄为。

道德章第二章_道德章争章行动记录_道德经6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