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贯穿着一条核心思想,我认为这条核心思想就是“道”及其根本规律。这一核心思想的内涵有两部分,第一,“道”究竟是什么;第二,“道”的根本规律是什么。老子以其独创的这一核心思想去研究探讨自然界、人类社会、为人处世、治国治军等领域,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精辟的思想智慧。但时至今日,一些学者对老子这一核心思想的解读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影响了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本文试图探索老子《道德经》核心思想的本意。
一、《道德经》的“道”究竟是什么?
“道”这一概念在老子的核心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此我有很多心得体会。
第一,自古以来,很多学者称“道”是无,是一种超形象超视觉的精神性存在,认为“道”是空虚无形的。
第二,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言及“道”的地方共有七十六处,没有一处说过“道”是无。而在几处关键的地方,老子却称“道”是物。如在第二十五章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看到,老子凭自己的观察,凭自己的智慧,意识到人类的经验之外还有一个比天地诞生还早还大的物,而且是它诞生了天地万物。这一思想之前没有人意识到过,也没有人论述过,不知“道”该叫它什么,是老子第一个认识到,老子给它起个名字叫做“道”。勉强解释的话就是“大”。老子说的这个物,先天地生,有无限深远广大浩瀚的空间,而且是天地的母亲,符合现代人类关于宇宙的定义,老子起名叫“道”的这个物就是今人所说的宇宙。“道”不是无,是宇宙,以前对《道德经》解释不清的地方、有矛盾的地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例如第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我们知“道”,宇宙主体部分是空间,用宇宙中的空间解释,一下子就清楚了。视之不见好像什么也没有,但老子没说是无,老子说是夷,夷是极微小极微小的东西,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微字,也都是极微小极稀少的意思,“道”在这里也是物,就是宇宙中的空间。
老子在第四章中说:“‘道’冲,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第三十四章中说:“‘道’泛兮,其可左右也,这几处用宇宙的空间解释是最清楚明白的。”在第四十二章中,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以前各家用“道”是“无”来解释很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还费了很大苦心去找什么是一,什么是二,什么是三,总也说不清楚。如果按照“道”是宇宙去理解,就比较好理解。按照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积累,宇宙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开初大量的原始星云不断聚集演化产生了各个星系,各个星系内部又不断产生许多恒星,恒星周围又不断产生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我们居住的地球就是这样诞生的,地球有了适宜动植物生长的阳光、空气、水分等条件,就不断进化诞生了地球上的万物。这样理解道生万物,是符合宇宙发展变化规律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老子认为从“道”诞生到大地上的大千世界不断创新产生事物的逻辑过程。
综上所述,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当代人们所说的宇宙及其整个世界。
二、“道”的根本规律“道”的根本规律有两条。第一条是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第二条是第二十五章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可道也,非常道也”,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道”是可以说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重点在“非常”二字,“非”是不,“常“是永恒。老子强调“道”不是永恒的,不变的,“道”是变化的。这是一个极其伟大的认识与发现,这一思想是整个道德经的前提也是道德经的基础。老子的这一思想不是凭空臆造的,是他高度概括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而总结出来的。根据就是下面一句:“名可名也,非常名也。”历来的学者都认为“名”就是事物的名称,这一点都没有异议,但“名”的涵义代表了什么,分歧就大了。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名”是道的指称,道的形态。这未免曲解了老子的本意。“名”是事物的名称,那么老子的本意就是“名字都是可以说明白的,名字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公认的事实是,名字是人们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起的名称,所以任何一个名称都代表了叫这个名字的事物,“名”就是事物的代称,“非常名”就是天下所有人类已认识的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从大量事实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头脑中虚构出来的。在这里很清楚地看出了老子说的“名”就是事物。紧接着老子又把事物尚未诞生之前人们还没有给它起名字的状态叫“无名”。把事物诞生之后,人们给它起了名字之后叫“有名”。他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