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译文讲解《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无中生有《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无中生有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万物,无中生有


道德经》第42章 道生万物,无中生有

【经文】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⑥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考注】①一:道的数字表示,老子多处用“一”来突出道的绝对无偶。②二:指阴阳二气。一说指天地。③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矛盾运动中产生的第三者。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⑤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达到和谐平衡,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冲,冲激、斗争。和,交融、融合。⑥强梁:强横凶暴、狂妄至极。⑦教父:根本和宗旨的意思。父,宗始,根本。

【考译】道是一,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

阴阳始终是趋向平衡的,所以世上的事物,刻意削弱它有时反而会得到增强,刻意增强它有时反而会遭到削弱。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这是处低以求衡)。

“道”是这样教我的,我也这样去教别人。自逞强暴的人将不得好死,我将把它当作教人道理的宗旨。

【导读】分四层来理解:第一句为第一层,讲的是老子的宇宙观生成论,即世界是什么,这是继40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第二、第三句为第二层,老子运用辩证法思想阐述了阴阳平衡作为一种趋势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讲世界怎么样。第四句是第三层,讲王公对辩证法思想的运用。最后一句为第四层,老子明确反对“强梁”,主张“用弱”。

【辨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_道德章第一章_道德章怎么画

道生万物

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因此河上公将此章命题为“道化”。这里的“道”即是“无”,这里的“一”“二”“三” 不是指具体的事物及其数量,而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即“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无中生有”“无生万物”,对此最早进行哲学解释的是《淮南子•天文训》:“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

显然,这样的解释还是好难懂,下面我们结合第1章来突破这一理解难点。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科学家有这样一比:如果把宇宙的历史浓缩为一个月,那么太阳系只存在了十天,人类刚诞生了两分钟,人类文明只存在了一秒。那么,宇宙产生之前当然就是“无”,也只能是“无”。最早产生的事物叫做“一”,然后是二、三、四、五……,“一”及它后来的万物都是“有”,所以老子认为是“无中生有”。

道德章怎么画_道德章第一章_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无中生有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把“未知”“不可名”的物质叫做“无”,“无”是相对于后来的“已知”“可名”的“有”而言的。例如,按照物质不灭定律,地球产生之前,组成地球的原始材料肯定早就存在着,就是绕太阳旋转的某些原始物质,但地球还没有产生,这些原始材料还不是地球,相对于地球这个“已知”“可名”的“有”来说,这些原始材料还是“未知”“不可名”“无”。不仅这些原始材料只能叫做“无”,先于地球而存在的万有引力规律、三大运动规律、以及各种化学规律早就都客观存在着,只是因为尚未被人类揭示出来,它们连同后来形成地球的原始材料一起都只能还是“未知”“不可名”的“无”。

再打个比方。当我们只知道太阳系的时候,太阳系之外“未知”“不可名”的一切就叫“无”,后来我们认识到太阳系之外还有银河系,于是太阳系之外的这个“未知”“不可名”的 “无” 就变成了“已知”“可名”的“有”即银河系;我们只认识到银河系这个层次,银河系之外的一切又成了“未知”“不可名”的 “无”,当我们认识到“河外星系”这个层次的时候,原来银河系之外的一切又成了“未知”“不可名”的 “无”就又变成了“已知”“可名”的“有”。这就是说,“未知”“不可名”的“无”不断地转化为“已知”“可名”的“有”,老子把这个过程叫做“无中生有”。人类发现和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越来越多“未知”“不可名”的“无”不断地转化为“已知”“可名”的“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也即世界永远都是在不断地“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无中生有”……

看,老子的“无中生有”多么高明!然而,许多人仅从字面上理解“无中生有”“无为”……这种哲学概念,认为“老子十分可笑”,老子不怕人笑,坦然认为“不笑不足以为道”(41章)。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这句主要讲平衡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第一,老子认为万物均为阴阳二气合和而成,这就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说”,因此,老子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第二,“冲”即阴阳二气的相互斗争也即矛盾运动,“和”即平衡,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阴阳动态平衡的系统。

阴阳概念见诸文字典籍,最早的是易经,其内容运用可上推至夏朝,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阴阳五行说”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对此,《红楼梦》通过第三十一回“史湘云论阴阳”一节进行了通俗透彻的解读。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一句本在“人之所恶……”后面,根据全章意思,我把这两句的顺序颠倒了一下。

这是讲平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无为”。事物自身有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阴阳平衡作为一种趋势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损之”“益之”都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正如一根弹簧,给它压力它自身就会产生弹力来修正,所以不要随意干预事物发展的进程,否则就会犯“揠苗助长”的错误。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这是讲王公们对平衡原理的运用。平衡就是“中和”,维持“中和”,事物性质就保持稳定。王公深谙其中道理,故自称“孤、寡、不榖”,以此警示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谦卑姿态,与民“和合”,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也与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思想是一致的。

此刻,你有没有想起“谦受益,满招损”这句古训?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此一句的核心是“强梁者不得其死”。与前句中的王公不同,“强梁者”一味用强,这是违背宇宙大道的倒行逆施,故“不得其死”。“弱者道之用”(40章),老子反对强横凶暴,主张谦卑“用弱”,本质仍然是“无为”。

此刻,你有没有想起“上善若水”(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