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阐述的是宇宙万物,人身内外的真理及实相;让人体悟“无上甚深微妙法”的真意并获得智慧的一部经典。
很多人错认为老子是在谈空说玄,是修道的人、是道家…,其实是没有正确理解老子是「何许人也」,误认老子讲的是玄学、不切实际。事实上,这 些批判都是很严重的误解、曲解。为什么会有这样呢?因为《老子道德经》的内文含有很深奥的义理,而且是在叙述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需要理解“道”或者佛家讲的“空”才能真正理解。
《道德经》的深义要有所真切理解,人生必须要经历过相当深的历练,该经内容都是在叙述人生相当高深的经验跟智慧,而且对于世间人、事、物的观察 也需要很敏锐。《道德经》和《心经》一样都是讲得道后的人生体悟和智慧,从知识和逻辑思维角度很难悟透。老子是在阐述宇宙法则的精髓、核心,所介绍的就是「道」,我们要体道、悟道、行道,事实上是帮助我们去了悟「无上甚深微妙法」。
高等智慧是相同的,当觉悟的人达到很深的层次后看到的就是事物的实相,所以讲述的规则和法则是相通的,历史上著名的圣人都是一样的,比如老子,佛陀,耶稣。他们探讨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答案也是一致的,只是阐述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已。
儒释道以及西方的上帝都是相同的,讲的都是人类的高等智慧,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高智慧的人都强调智慧是可以开启的,佛讲“吾心即佛心”儒家讲“圣人之心,吾心具足”,人人都有佛心圣心真心,只是许多人被自己的私欲和逻辑思维给占领,自我之心张扬,本心及良知之心被掩埋。
(二)了解道,道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每个人对道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一般人理解的“道”跟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有很大的出入。人们平常说要修道、得道、证道,但 是“道”是什么呢?如果没有清楚明了,如何“得道”?怎么“修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很清楚知道“道”是什么?才能够正确的去修道、体道、悟 道、而行道。
历史上佛陀、老子都从从“体”“相”“用”三个角度分别诠释道的本质、道的体相以及道的用途。佛陀是从“有为法”方面让大家了解,一步一脚印的协助大家,如何逐步深入、逐步上来,走的是闻思修证的渐进道路;是有次第的;是有详细的体系的,佛陀归纳出「“三法印”、“四圣谛”,三十七道品。老子呢?所诠述的角度是从上往下,着重在比较高、比较玄的“道体”方面,没有侧重讲大众如何修行,而是一开始就讲很高深的“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直达核心。但要如何才能够到达这样的境界呢?老子在这方面没有阐述得很清楚、很详细。只是简单的留下“致虚极,守静笃”的总决,并没有像佛法一样留下许多详细的法门。佛陀、老子所诠述的都是相同的,只是他们所运用的语言不同而已。佛陀用“空”“法界”的名称来形容,老子是用“道”的名称来形容。
道是什么?是宇宙万物、身心内外的实相。
老子是希望大家能够体道、悟道而行道,最后就是与道合一,天人合一。佛陀更是希望大家自依止法依止,回到涅槃界,无为空,而解脱自在。其实核心都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传播过程中形成教派和团体而已,故学习佛法和道法现在反而难,是因为后人给他们穿上了自己想象的服装而已,许多人反而看不到实相。
道更重要的是悟道,了悟生死大事,得大安心、大自在,溶入不生不死的世界,才能够真正体悟到“道”,故一定意义上说“言语道断”。
道不是用来思考的,道是来用的,道用对了就像喝水睡觉一样,不要寻找后面的原因。
(三)怎样读懂《道德经》,关键是实修实证,不要专注于文字相,不要纠缠逻辑思维
《德经》《心经》《阿含解脱道》讲的核心是如何开启内心的智慧。
在开启心智的方法方面有两个重要方法:一种是顿悟;一种是渐修;犹如《中庸》中所讲的,诚而明,明而诚。都是讲心灵体悟层次的,属于智慧层面,知识和逻辑思维很难解析和体验。
故学习《道德经》的方法重点是悟,我们大多数人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炼才能明。学习方法上如同佛法修行一样需要严格的闻思修证。关键是要去实修、实证。而且当你的闻、思、修、证越 深入,人生的历练、体悟越深切,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子所展现出来的境界,就会越加震撼与钦服。老子展现的境界就是佛陀的境界,天人合一,物我合一,无我的境界。
(四)“致虚极,守静笃”是修行总纲,是修仙修真一切法门的总决
《道德》原文部分(共67字,写尽一切,每读此文我内心震颤,莫名想膜拜)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太简单了,太妙了。一切简单到好像什么也没说,但好像又把宇宙万物、身心内外的一切都讲透了,不需要再解释,就是人生至高无上的准则。大道至简,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无赘言,直达核心。
讲的是修心修行的方法,与体证到的内心世界、万事万物的真理实相。“致虚极,守静笃“六个字,就是老子整个修行方法的核心,直达无上心法,直入玄妙之门。是后来所有道家和道教尊称为修仙修真总决,后续的法门都是依次演化的。佛陀讲八万四千法门,即有很多的法门,针对众生不同的根性,以不同的方法协助众生慢慢契入,协助众生慢慢成长。
老子就直接讲“空”“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无为法”的修行要领,心要能够保持一种“空”当“致虚极,守静笃“,渐入“明觉”。老子的方法是没有方法的方法,也就是佛陀所讲的“无为法”,是顿悟而非渐修,没有佛陀所讲的闻思修证。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把自我去除掉,把自我、我是我思我想、我能我慢都清空删除,让心空灵,心空才能够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然后又能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才能洞见实相,才能清醒明觉活在当下,真理实相就会如实显现。
不用头脑去思维、想象,而是放开心灵之后,以心灵去体悟,也就是实际去喝到甘露法水,不是用头脑去想象、不要解析水的味道是如何,而是在口渴的时候直接喝,喝到的味道就是水的味道。
“致虚极守静笃“一是了悟“无我“,了悟真理实相,破除“无明”解脱自在,转为“明”,明心见性,明心见法,明心见真。二是讲解脱后的知行法则,多读几遍,一切都了了分明,就是做人做事的无上至高宝典,讲的就是体征大道后的无上之言。
最重要的一点,致虚极守静笃是修行开智慧的法门,需要实修实证,而非解析和逻辑思维,越解析越思考就离智慧越远,因为越去想心中装的东西越多,放不下寻找背后的原因而忽视实相,一定意义上讲知识越多越难开智慧,但不懂得要义很难解开真义,修行实证中知识和垃圾有时就是一线间。
讲到这,普及一下致虚极守静笃的字面意思,简单讲就是要把致虚和静笃都要做到极致,唯有做到极致体会到极度的静虚。
世间千万法都是有为法,有为法的修行是为了达到无为法,而致虚极,守静笃就是无为法,故致虚极守静笃被道家称为修真修仙总决。
(五)体悟《道德经》,启发智慧,了悟实相
1、生活要修行:过去古代人可以修行,其实现代人也可以依次静心修行。因为真正决定行为的是心,是智慧。(能洞见实相,能看透自我的本来面目,就能知行事物的真正规律和法则。)
2、致虚极守静笃:放下过去、放下成见和执着、放下自我的习性推理和思维模式;用祥和宁静、清净的心灵来体悟和应用,不要用自我意识去论断。
3、道法自然: 要与大自然相结合,学习读大自然的无字天书,以大自然为师,静心体悟自然界变化,生死变异,成住坏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在大自然中体悟道体悟智慧和玄妙。
4、智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放下文字,放下逻辑思维,开启心灵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读贴,谢谢关注,谢谢转贴,谢谢厚爱。
这种文章很难写,很累,因为越写离真义就越远(大家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