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译文讲解读王弼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读王弼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读王弼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王弼, 樓宇烈.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ISBN: 978-7-101--9.

上次读了正本清源的帛书老子,这次就读传世本中的翘楚——王弼注本老子。王弼所作原书名为“老子道德经注”,包括王弼勘校过的老子原文和王弼的注。这本书则还包含樓宇烈的勘校注释,以及作为附文的另一篇王弼著作《老子指略》,所以为了区别王弼原书起名为“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其实,按照一遍古文勘校的署名习惯,这本书完全可以署名作者为楼宇烈。因为毕竟王弼去世都一千多年了,其作品早已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楼宇烈实在太谦虚,把王弼放在了第一作者。所以这里我也按本书署名顺序,说读的是“王弼之《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相比于帛书而言,王弼老子语句更朗朗上口,流传更广。可能很多路边摊上都说不清是什么版本的道德经就是这个版本衍生出来的。因而读王弼老子有一种熟悉感。只不过以前读道德经的时候只注意道德经原文,这次注意力则更集中于王弼的注文。

王弼对老子的注,有点类似象彖之于周易。经上有一句原文,注就做解释或者引申。说到王弼的注,其实就不得不再次感叹王弼的厉害。一方面,他对文本的把握非常到位,前面说过,对比正本清源的帛书老子,王弼本老子是所有传世版本中最正宗的。其实老子一书传到王弼那个时候就已经有所缺失变化,但是王弼居然能依据对经意立即把错讹勘校出来,而且还勘校对了,这就相当了不起了。

另一方面,王弼对老子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开了魏晋玄学之风,而且影响远及后世。虽说他的注不一定代表了老子本意,但贵在自圆其说,自成体系。在很多通行本中,他的注文是能和经文原文合刊出版的。注老子的人虽多,但能做到这一点,属实难得。

更何况,老子之外,他还注过周易。而他对周易的注更是达到了唐代官方认可的高度。这样的成就恐怕是朱熹编订四书的工作都不能比拟的。更加有戏剧性的是,王弼这么多重要著作都是在他短短二十三年的人生中完成的。

说完王弼,我们还是聊回到这本书本身。由于不想把篇幅写得太长,我这里就仅仅分析两个读到的比较有趣的点。

其一是关于俗语“以德报怨”的。不少人认为它是正统的儒家观点,但实际上孔子说的是“以直报怨”。“抱怨以德”的提法其实出自老子。不过呢,按王弼的解释,这并不是让人对待恶势力一味妥协退让,逆来顺受。因为老子的“道德”二字有特殊含义。老子的“道”是无为的,而“德”是对道的效仿所以也是贵无的。所以王弼认为老子的“报怨以德”,是说小怨不足报,大怨共诛之。因为要贵无,所以小怨不值得动手;大怨则“常有司杀者杀”,天道会收拾他,不劳自己私自动手。这样,自己以“道德”无为的态度对待怨,就是“报怨以德”了。

至于现在一般以为的“以德报怨”实际上可能是古代宋以后诸派合流且风骨渐失而产生的一种说法。所以说,学古一定得注意学的是什么古。老生常谈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还是得一谈再谈。厚黑学之类表面仁义,背后阴损,不道不德的东西其实不学也罢。

另一个有趣的点在附文《老子指略》中。因为最近关心逻辑学,所以处处留心。而《指略》中恰有一句:

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乎我。

这句话涉及的论题其实有点指称论的味道。以往教科书上说起中国古代的逻辑学萌芽总说墨家学派,但实际上,老庄学派对此也有很多涉及。例如庄子和惠施的辩论,老子的“名可名”,以及这里王弼的“名生乎彼,称出乎我”。不知道现代人对此有没有什么专门研究的文章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