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慧能大师大字不识几个,因得五祖弘忍法师密示《金刚经》之精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即顿悟。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乃《金刚经》要旨核心,出自《金刚经》第十品(庄严净土分)里的一句:“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正如《圣经》所揭示,世间的智慧有很多,但真理只有一个,且仅有一个。《金刚经》的这句精髓与《道德经》第十二章里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实表同一义。
佛法以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涵盖人间一切现象,主张不被现象所迷惑而生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而老子的《道德经》则主张(圣人)只求三餐温饱,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抛弃外物的引诱过纯朴的生活。看来佛与“圣人”追求的境界也是差不多的。
佛陀在《楞严经》之指中,心是色落谢的影子,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唯有妙明真之心,是真实存在的,而形相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蒙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后虚生的幻象,世人为其所迷惑。
至于具体实修之法,《金刚经》第十品(妙行无住分)里表达得十分明确:“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总的来说就是叫我们放下,再放下,舍到舍无可舍,什么都放下了,就明心见性了,也就成佛了。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也遥相呼应:“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善成。”主张顺其自然,实现虚实的相互转化。
那么,《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精髓,之于我们平常生活又有哪些启迪意义呢?
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心要尽量离开现实环境(色),舍的最大意义主要从心,而不在于形式,倘若放下形相物质,心仍然在形相物质上面,是徒劳无益的,因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精髓用之于我们平常生活,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做任何改变,什么也不用失去,只需改变一个人的心态。
我们可以引申《金刚经》这句精髓应用于我们平常生活:
①有一种人很值得我们学习,叫“居士”,是在家修行一类人的泛称,在不改变原本生活样貌的前提下,实现“身在尘世心出家”的目的,这种生活有行不著 空,心相对干净不著有,让”身在尘世中心已浮云外“,你就舒坦了。
②学会随缘,生活总有许多避不开的人和事,如果无力改变的,就要懂得随缘,不刻意去强求,不要去攀缘,顺其自然, 也一定程度上能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化解烦恼的目的。
③学会转烦恼,就像我们平时看电视节目一样,当看到让你烦恼的节目时,拿起你的遥控器转台,转到另一个能让你开心的节目上,你的心就是那个遥控器。打个比方说,把恶言相向转为赞美,《列子》里说“言美则响美,言恶则响恶”,态度一转变,烦恼就转掉了;同样道理,把傲慢转变成礼敬、把攻击转变成合作等等都能一定程度上实现转烦恼的目的。所谓转,就是不要停留在原来的状态,就像我们平常开车转方向盘一样,效果立马显现。
当然,人的根器不同,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修行,只要以《金刚经》这句精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准则,让心尽量离开现实环境,持之以恒,就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慢慢就会不被现象所迷惑而生清净心、平等心、平常心,起到修心的效果。
如果说我们生活是为了奔向幸福快乐的话,《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精髓,实则有无限意义,只要灵活引申,则可以应用到我们平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