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全篇分【原文】【译文】【题解】【感悟】四大板块,约1700字。
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也有版本此句删)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也有版本“贞”作“正”)
其致之也,谓: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也有版本“废”作“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也有版本此句删)
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蹶(jué)。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榖(gǔ)。此非以贱为本邪(yé)?非乎?故致数(shuò)舆无舆。是故不欲琭琭(lù)如玉,珞珞(luò)如石。
【注释】:
1.得一:相当于得道
2.贞:同“正”,很难解释,只能意会。
3.蹶:颠覆,覆亡
4.数(shuò):频繁
5.舆:通“与”“誉”,指声誉
4.琭琭(lù):比喻玉的精美
5.珞珞(luò):比喻石头的质朴
译文
往昔曾得到一的:
天得一而清明,
地得一而安宁,
神得一而显灵,
溪谷得一而充盈,
万物得一而生长,
侯王得一而使天下贞。
就其极端:情况而言:
苍天若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会破裂;
大地若不能保持安宁,恐怕就会崩塌;
诸神若不能保持灵验,恐怕就会消失;
川谷若不能保持充盈,恐怕就会枯竭;
万物若不能繁衍生长,恐怕就会灭绝;
侯王若不能保持贞观之道而自命清高者,恐怕会覆亡。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
所以,侯王谦虚地自称“孤家”“寡人”“不榖 ”。这不就是以贱和下为根基吗? 不是吗?
所以,过多追求声誉只会失去声誉,因此不要做高贵精致的美玉,宁肯做一块质朴卑下的顽石。
题解和感悟
本章有个分歧是“五事”还是“六事”,支持“五事”的因为河上公本注云“致,诚也。谓下五事”。既然河上公说了下面只有五件事,但“天、地、神、谷、万物、侯王”是“六事”,故要删去“万物”,尊五事。
一个小知识分享,深究没必要。不管它是五事还是六事,只要知道本章讲的是物极必反、越想得到越得不到的辩证道理,足矣。
【得一】没读过《道德经》的人估计也或多或少听到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四十二章。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二三”,放在这句话里却显得甚为高深。“一”很重要,即“朴”之后,老子又用了“一”来指代“道”。“得一”就是“得道”,得道,才能生出万物。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本章看似很长,有三段之多。实则有规律可循,缩略一下当对仗句更好记。
第一段讲述得一得道: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生、侯王-贞
第二段告诫致极必反:天-裂、地-废、神-歇、谷-竭、万物-灭、侯王-蹶
【孤、寡、不榖】自古皇帝都爱以“孤家”“寡人”自居,后世理解为皇帝一人高高在上,高处不胜寒,只能和自己玩耍,透着一股清高的意味,这当然是一种解释。
不妨复归本义,“孤”为孤儿,“寡”为丧夫丧妻的鳏夫寡妇,“不榖”本义为不养,指父母亡故而不能赡养。都是君主自谦的称呼,老子认为这就是“以贱为本”
【故致数舆无舆】这句版本众多,有把“舆”作“与”或“誉”的,还有“致于舆无舆”。其实都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求道不得道,越想得到什么就越得不到。有句谚语叫“名声躲避追求它的人,却又去追逐躲避它的人”(名声也蛮“贱”的)。
最高的荣誉,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求,求也求不来,不求而自来。是谓“得一”。越卖力越徒劳,不要做画蛇添足多余的事情,不要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做了也是白做,越做越“背道而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说明事物存在相反相成,贵以贱为根,高以下为本,有道之士应甘于处下而立身于本,这又对照了第八章“上善若水”崇尚的“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观点。且又举了一个实例,宁做质朴厚实的顽石,不做精雕细琢的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