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译文讲解《道德经》【第十四章】读后感《道德经》【第十四章】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四章】读后感


欢迎点击上方 “爱 带你回家” 关注我们

道德读后感400字作文_读道德的感悟_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

《道德经》【第十四章】

[王本]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mǐn)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

视之而弗见,命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命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命之日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命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译文]

怎么看也看不见,我们把它叫作“夷”;怎么听也听不到,我们把它叫作“希”;怎么摸也摸不着,我们把它叫作“微”。这三者的形象难以区分开来,它原本就是混沌一体的。它的上面并不显得明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昏暗,它绵延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又总要回到看不见物体的虚无状态。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物象的形象,这就叫作“惚恍”。从前方去接近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去追赶它,看不见它的尾。根据早已存在的“道”的运行规律,来考察现在的具体事物,我们就能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叫作道的规律。

[读后感]

看不见的叫微(小),听不到的叫(安)静,摸不到的叫平(坦)。微、静、平我们分辨不出来,所以就是混为一体的。这个,就是无了吧。想起来以前小杰告诉我,一个物体无限放大放大,最后变成了空无;另一方面,就是无线细分细分,细小到最后,也是空无。所以,这三者就是无限细小,最后归于空无,归于一体。

一体呢,其上是不虚的,而其下又是清晰有形相的。而寻寻觅觅,却又不能说具体是什么来,所以又回到无物。也就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沕望”,颇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意味。所以,一体之境,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但却又不能不告诉人们“一”的存在。很多人都想一探“一”的究竟,但光从描述上,是很难很难获得的。因为那是一种很私人化,个人化的体验。与其寻寻觅觅,不如踏实践行,获得感悟、体悟。太多的人迷失在寻找之中了,我也曾经一度如此。只在指月手中寻找,很难找到。但是,你如果提出来:”你不要太过于钻研了,多多去体验,去感受吧!“可能收到的会是对方的反驳(击)。所以,对于并不接受你观点的人,就随他吧,不要去打扰他的寻找,找不到,碰到墙了,自然也就出来了。

有时候我们的小我又令我们很难从这种想要救人或者想要证明自己没错这样的模式中摆脱出来。所以啊,觉知真的很重要,给对方自由很重要。相信弟兄,然后放手。你怎么就断定别人找不到?

至于执今之道,还是执古之道?不同的版本出现了差异,也有很多人在研读。细细想来,道本身是没有古今之分的,所以,这里的道,不是指道本身。又看了很多网友的诠释,打架自然又是免不了的。这样的争执,一笑置之吧。能跳脱争执的人,自然已经跳脱了,不能跳脱的人,就继续吵吵吧。就把这个问题,留给以后有机会再问师父吧,真是头大。

其实,这个东西,也并不是有多重要,对不?好好把握道才是重要的(比如与人争执一事)。所以,清明真的不易获得,大家一起共勉。其实,每次碰到不是太清楚的地方,去查资料,都很自然会看到这种争论的存在,看来我以后也无需过多去看这种争论本身了。争论的存在对这个二元世界来说,是必然的存在,存在于方方面面。所以,就让他们继续吵吧,他们有什么样的理解,都是他们的事,都是可以的,与我无关,我看书。

道德读后感400字作文_道德经说什么读后感_读道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