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译文讲解心理漫谈《道德经》第53章:大道至简,道即畏施,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心理漫谈《道德经》第53章:大道至简,道即畏施,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心理漫谈《道德经》第53章:大道至简,道即畏施,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道德经53_道德经_道德与法治

《道德经》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这里几个关键词,“介”是微小意思,“施”直译是施舍,这里有急于帮助意思,“朝”指宫殿,引申为朝廷,喻意大脑认知,“除”是破落意思,“厌”是供应充分导致厌烦,“竽”本意乐器,这里是自吹自夸意思。

本章大意:假如我稍微有点认知,人际互动中就会走大道,如其所是,顺其自然,而畏惧急于帮助施舍别人。人生大道很平坦,不过人们喜欢走小路抄近道,得不偿失,比如,一方面是认知混乱,心田荒废,精神空虚,另一方面衣着华丽,出行排场,享受美食,物质丰富,这样分裂做法是自欺欺人,偏离正道。

上面这种解读,属于个人修养层面,即如何做好物质和精神平衡,如何做好助人和自助平衡。看似老生常谈,老掉牙的事情,却是人人都要面对,天天正在践行的一辈子课题。

“唯施是畏”一般解读为不要走邪路,只不过没有可操作性,属于泛泛而谈,我们理解为不要急于施舍和助人,较有现实意义。

热心助人当然是美德,不过一定记住前提,那就是在别人需要时候才出手,否则好心做坏事,出力不讨好。

判断别人是否需要,先是猜测,然后询问,当然危急时刻不用询问,一般情形就需要语言交流,“需要我帮忙嘛”,这就是以别人需要为中心,而不是自顾自自认为“必须助人”。

心理学家举过例子,说明心理咨询“不求不帮”,假如一个医生走在大街上,看到人家牙齿有问题,非要拿出工具帮人拔牙,估计会被视作疯子。扁鹊见蔡桓公也是类似例子,说人家有病,要早发现早治疗,不被痛打一顿已属侥幸。

因此,老子不赞同热心肠,“唯施是畏”,要畏惧施舍,其实从我们朴素心理体会,施舍不是褒义,被帮助意味着弱小,能力不足,潜意识否定自我,不是好事,不得已才会主动求人,如果无故被帮助,并不会感到愉悦,“分明瞧不起我嘛”。

反过来说,遇到困难主动求人帮助,属于心理健康较高水平,毕竟属于示弱,甘愿当学生低姿态,习惯遇事就求人除外。

既然人性不乐意求人帮助,助人也要询问经过同意才可以,那么如何提高自己应对问题水平呢?

老子给出的生活对策,是不能仅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物质满足要有,但不可止步于此,关键要避免“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要踏踏实实走大道,加强精神力量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这才是“行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