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袭来,自腊月二十九起,就宅在家中。近15天,读书写字,喝茶写文。一日不曾闲过,过了一段随适而安的时光。
清末,甘肃渭源一知县,留下家训,有两段话,其一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其二是:"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
遇到逆境,人们多说,随遇而安。其实,这话多少有些消极,至少是缺乏点,进取之心。似乎有破罐子破摔的架势。“就这样了,该咋咋!”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逆境中奋起,大部分人都在逆境中消亡了。像越王勾践,对自己狠的人并不多。
随适而安,比随遇而安进了一步,更适合普通人,普通的生活,普通境的界。随适而安,要适应环境。不管环境如何,都要学会适应环境,不要放弃自己的目标!
那位甘肃县令说:“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连起来看,就真正明白“随适而安”的意思了。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说,遇事不要避难,恪守本份,不逃避自己责任。“素位而行”是说:君子安于现实,尽力去做好应做的事。最后,才能做到随适而安。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更精彩,更明白。《道德经》最后一段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才是随适而安的最高境界。
这位县令叫汤霖。 汤霖,字崇道,号雨三,湖北省黄梅县人。1890年恩科会试考中进士,分发为甘肃即用知县,历任渭源、碾伯、平番等知县,加同知衔,历序丁酉(1897年)、壬寅(1902年)、癸卯(1903年)科甘肃乡试同考官。这是汤霖的简单简历,看起来,很寻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汤霖就是国学大师汤用彤之父、汤一介之祖父。可以说,父子两代国学大师,就是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逸乐。”的家训,教育培养出来的 。
在渭源知县任上,汤霖干了不少事情,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记述都模糊不清了。有个故事至今还在当地流传。清末,渭源普遍存在着婆婆虐待童养媳妇的现象。这类恶婆婆的手段十分恶劣,童养媳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汤霖经过微服私访,严抓了几件案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婆婆虐待媳妇的手段,施到恶婆婆身上。这样一来,恶婆婆残毒媳妇的风气才收敛住了。
汤霖虽在任时间不长,但革除弊端,移风易俗的态度比较坚决,赢得了百姓的赞誉,被称作“汤青天”。
汤用彤是1893年农历6月在渭源出生的。汤用彤的简历中这样说,他随父在任上束发修学,启蒙于父亲任教的学馆,接受了严格的传统教育。汤一介先生曾经说,他父亲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很早就进入到祖父开设的教馆中学习,三岁时便一字不差地背出《哀江南》。后来,汤用彤先生也曾说,他幼承庭训,早览群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汤霖因不善交际忤怒上官而被罢职。去职后,汤霖来到兰州设馆授徒。1908年,汤霖离开甘肃前往北京。
庚子年春节,我也随适而安,老老实实,待在家中。 也是和家人最难得的团聚时光。
这个年,也有无数人奔波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奋力前行,才让我们随适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