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8章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内容简要:

在这一章,老子最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如何达到无为的方法。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经为“无为”正过名,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 ,而是指从“无”的角度或者点去做事情。“无”是清静的心,从无的角度站在玄牝之门去做事。

这一章从“先有再无,先益再损”的过程告诉我们,达到无为是有方法、有步骤的,不要一蹴而就地去猜测什么是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先看前两句,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一个是益,一个是损。这二者从字面上看好像有差异,我们把它一分为二,先从一体的层面来谈,再从相互排斥层面来谈。

从一体的层面来谈,为学日益是为道日损的前提,而为道日损又成为了为学日益的提升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是增加自己的涉猎面,如《中庸》所说的博学之,审问之。通过博学广泛涉猎的方式,我们能够不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某一个点上面,而可以看到更加开阔的世界;同时也不是用完全吸收的方式去看这些东西,而是有一个审辨式的思维,虽然看了很多,但是保持着自己独立而理性的判断,这样称之为“为学日益”。

此时的学和益更多是吸取“原材料”,当学习的人知道学很多东西是为了吸取“原材料”,他就不会把自己所学“原原本本”就搬出来,而是会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善于学习的人加工之后一些知识点自己吸收了,一些知识点会进行合并或者排除,这就是“为学日益”,是不断增长自己的见闻。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_道德章争章行动记录_道德章33章感悟

佛法里有“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声闻就是多闻;寺庙里的四大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中也有一个“多闻天王”。“多闻”很重要,可以让你涉猎很多。

多闻是第一步,是为学日益。有了广泛涉猎作为基础之后,我们才可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加工,进行审辩,进行思考。

第二步是为道日损。何为损?心中有太多欲望,就可能会有“咎”、有“祸”,就可能会“戎马生于郊”,可能会“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我们要能够通过所学来降服自己的妄心和妄念,降服自己的躁动,降服自己的欲望,让自己归于清净。

(我们)所学的一切都是让自己归于清净,然后运用出清净,运用清静就是无为。打仗的人稳坐中军帐,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就是能够践行无为,它必须建立在达到无为的基础之上。

为道日损,损的是自己清净心上的杂质,这一点在整个《道德经》里是贯穿始终的,“孰能浊以静之徐清”,或者“致虚极,守静笃”,或者“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或者“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矝”,这些都是老子从不同的纬度告诉我们,要达到“为”就需要守清静,致虚守静,去掉那些焦躁、物欲等东西。

为道日损,损的是什么?损的是躁动的忘心、贪念等。所以为学日益是基础,为学让我们足够涉猎,有这些涉猎的东西之后,我们再下定决心令自己的内心开始“为道日损”,“日损”后心越清净,然后再返回去站在更高的维度去学习。

当自己去 “为道日损”,不断去除内心杂质,让自己的心越来越安于清静,再反过去看以前所看的书,感悟、体悟会有很大层次的提升,真的能明显感觉到人站在不同的维度看问题,不是靠想象能够想象得出来的。所以从这一体性来说就是“学”为“道”做准备,“道”又为“学”提供根基,它们是一体的。

再从相排斥性的角度来谈,《道德经》里面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为学的日益会不会令“道”变得越来越损呢?这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学的时候加入了杂质,不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道。如果人在学习的时候一味只是学知识,并且以知识为根本智慧,那么此时就有可能因为懂了一点知识而心生骄慢,认为自己学了很大的智慧,已经拥有很大的智慧,骄且吝的心就慢慢的出来了。这种为学的“益”就会对“为道”产生“损”,所以叫做“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就是益了学而损了道,损了自己的道行。

“一体性”是通过文学的“益”在道上面损去清静心上的杂质,这两种是不一样的解释,但同时都有可能在我们身上体现。我们要做的是把为学和为道变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开来的。

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道”可以理解为“思”,“为学”可以理解为“学”,所以学和思结合。在佛法里就是多闻和缘觉结合,在《中庸》里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结合。

再回到这句话里面,老子要讲的是阶段步骤的问题。所有人都是先学后思,先通过学而增加自己的见闻,再通过思来消化这些见闻,然后去除自身的杂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损上面,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目标就很明确了。孔子所说“诗三百,一言里避之,曰:思无邪”也是一个意思。学了三百篇诗并不代表你就很厉害,而是要归到“思无邪”,损之又损,目标定在“损”,而不是定在“益”,这样才会大智若愚,才达到学习的目的。

不断沉淀自己清静心上的杂质,时时刻刻通过自省损去自己的贪妄心,让心逐渐变得清澈透明,这便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用这个方法和过程慢慢地到达无为。无为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靠想象,是需要损和益不断地交替进行,然后损之又损,在自己的心上面实现,真的到了无为之后就可以无不为了。

无为而无不为,这个“而”是然后可以的意思,无为然后就无不为,无为是无不为的前提。练武功的人,马步扎得稳,下盘就稳,打的力量才足够强。无为就马步扎得足够稳,下盘足够稳。

道德章争章行动记录_道德经第四十八章_道德章33章感悟

取天下恒以无事。

接下来谈治理国家,谈道的用处。

凡是能够取天下的,都不是让天下搅动得不可安宁;取天下无事,真正可以取天下,一定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时人心才安宁,天下才会太平,这便是老子所说的无事,天下没事发生。

我们和父母亲打电话,父母亲问:你最近有没有什么事?我们说没事,父母亲就放心了。我们要是说最近有什么事情,父母就很担心。这个没事就是无事,是指一切的事情都很趋于道,即使不像道一样无为运行,也没有大的乱子,这称之为“无事”。

平定天下的人,他会想让天下朝着无事的方向去做,就是正常运转。这是老子提出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无为而治”,也是孔子所说的“垂拱而至”。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天下有事的时候,躁动不安的因子就产生了,风险动乱就要产生了。

总结:

这一章最核心的话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内心达到的境界,无不为是外在可以呈现的结果。

《道德经》,有人说是帝王之学,但也不是专门给帝王看的,而是给所有人看的。对帝王来说可以治理天下,对人来说可以治理自己的身。庄子说的就再清楚不过了,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无为”既是治国平天下,也是治身、齐家的基础;无不为,由此而达到的结果。为了达成无为,就必须通过为学日益回到日损,然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达成无不为,就必须往无事的方向去走,因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