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译文讲解叶曼老师讲《道德经》 第四十章叶曼老师讲《道德经》 第四十章

叶曼老师讲《道德经》 第四十章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道德经_道德取胜_道与德的含义

叶曼老师讲《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一章继续说修道、行道应该以柔弱为本,以虚无为主。静是动的根本,动之所以能够

成立,完全是因为静。任何一件事情最要紧就是它的功用,功用启动就是以静为根本。这一章所论的,天地有无相生的妙,也就是“反者道之动”。

前面已经说了:“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抑之,必先扬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

基,这都是自然的事情。事物相反相成,所以说“反者道之动”。天地假若不反复,没有阴阳,那么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是在反复中,水蒸发到空中,变成雨落下来,不反复就没有消长变化。要吐一口气,就必须先吸一口气,这叫消长。一年中冬至是阴的极点,也是阳的复始;夏至是阳的极点,也是阴的复始。一天中子时是阴的极点,也是阳的开始;午时是阳的极点,也是阴的开始,阴阳总是反复不已。

“反”的意义有三:一是回归。许多老年人就像小孩一样,他有时不讲理,有时会耍赖,

这就是反,就是从正面转到反面。

二是相反相成。事物有正反两方面,通常来说,正、反、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是反弹。打球的时候,打得越厉害,反弹就越厉害。任何事情发展到极点,一定变成

它的反面。古人说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就是自然之道。

道与德的含义_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道德经_道德取胜

王弼注说:“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此其反也,动皆知其所无,则物通

矣。”人要往无的地方动,这样才可以通,否则,我们明明知道前面有一堵墙,却硬要往那

边去,就会碰壁了。反是道的动,弱是道的用,老子非常赞成柔弱,反对刚强,“其生也柔

弱,其死也刚直”。

自然之理,就是往返之道,也是我们说的“委曲求全”,有所执著,有所不执著。只有圆

才能够满,只有圆才能够周全,只有圆才不伤人伤己。“枉则直,曲则全”,这也是《道德经》里头说的。老子很推崇水的德,因为水曲曲折折的,遇到阻挡,转个弯就走了。佛家说“直心是道场”,这个“直”是笔直、直接的意思,又讲求灵活性。我们为人处世要尽量的平和,尽量的从容。诸位若是面带笑容,那么就天下太平;若是怒目相向,那么就没办法相处得好。我们要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得和和平平地跟他说,从容不迫地跟他讲道理,否则你紧张他就紧张,你急躁他就急躁,你说话带刺,他的刺比你还多,这就不能达成事情的目的了。假设我们专门要跟人冲突,就没有一件事情能做得成。永远宽大为怀,永远原谅宽恕,这样一切事情就非常容易成功。

“无”是道本体。佛家和道家都说真正本体是不立一尘,什么都没有。“有”是生于“无”的,

并且最后万物又归根复命,回到本体,所以说人生下来之后就一步一步地迈向死亡。“道”

的妙用,就在反和复中间。这里面的秘诀是什么?柔弱。自然以柔弱为本。比如说我们体内都有一股刚强之气,修行的时候,要把刚强之气慢慢消掉,换成柔和的气,此时你全身都柔,生理、心理、言语、态度全是柔和的。王弼注说:“柔弱同通,不可穷极。”你在外面好像挺懦弱,实际却不是,这是真正的处世待人之道。王弼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我说我有了这个杯子,这意思是什么?我刚才没有这个杯子。所以“有”是从哪生出来?从无生出来的。“有”开始都以“无”为本,你要“有”的话,就必须先反于“无”,从“无”开始。

道德取胜_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道德经_道与德的含义

这一章没有几个字,要慢慢体会,才能理解里面所讲的含义。了解这个东西之后,就知道它的意义是很深的。用于生活之中,我们就知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当好事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当坏事来的时候,也不要垂头丧气。了解这个以后,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处世,该如何适变,面对盛衰、成败、祸福、生死,你也就能够处之泰然了。

现在跟诸位推荐一本书,叫《西藏生死书》,里头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有的人不了

解佛法,觉得这本书好难读。但是假设我们有道家、佛家的基本,再来读这本书,就知道里面的含义了。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本书的内容却是谈论死的问题。因为跟我们这门课相关,所以希望诸位找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