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译文讲解86岁老人学习《道德经精讲》的体会,把道法自然用到生活中86岁老人学习《道德经精讲》的体会,把道法自然用到生活中

86岁老人学习《道德经精讲》的体会,把道法自然用到生活中


道德经说的是什么内容_道德的内容是_道德是什么的内在要求

初到小苹果读书小组参加学习,是冯学成老师新出版的《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这本书。刚开始学习时,我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找不着头绪,脑子总是稀里糊涂的。这时我反问自己,我应该怎样去学呢?经过一番思索后,我就采取了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即每学一篇时,首先找出文中的主要、关键和重点的词语,去领会它,然后再通篇进行反复阅读。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习效果就出来了,不仅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同时也有了一个整体的框架。自己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学习到最后阶段,根据书名《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进行理解,我就整理了一些自己对《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的体会。

书中首先向我们提出,《道德经》是讲“道”的。那么,“道”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道”?我们为什么要学道、要修道?为什么还要体道、行道?我们应如何去理会这个“道”?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学习这本书应回答的问题。

“道”,可以说是《道德经》内容的根本核心。其所谓“道”,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指宇宙本原,一指自然规律。我们去思考人生和宇宙这一过程就是道。同时,我们通过思考所得到的认识也是道。因此要做到“平静”才能悟“道”。就我们个人来说,道就是心,心就是道。修道就是修心。修道就是修得身自在,心自在,身心都能自由自在。学习《道德经》就是要得大自在。使我们打开人生的枷锁,获得人生的圆满和精神的自在。

自从学习《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我逐渐感觉到,一个人心里出现的种种念头,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这个过程也是精神的发动,精神的发动既是“可名”,也是“非常名”。比如“平静”,就是从“无”到“有”。当它占据了心,原占据心的“烦躁”,就从“有”变成了“无”。这种“烦躁”和“平静”都同出于心,这就是“同出而异名”。而“烦躁”是“非常道”、“非常名”,“平静”则是“常道”、“常名”。同时“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而这一切都在“心”这个点上,所以修行、坐禅、炼性也就归结在这个点上。

道德的内容是_道德经说的是什么内容_道德是什么的内在要求

学习这本书为时不短,由于坚持不懈地学习,我深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学习这本书使我体会到,一个人应该怎样去做人,如何去待人接物,如何去为人处事;如何去认识世界、认识万事万物;如何使一个人的身心得大自由、大自在。关键在“道法自然”。

二、"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一个人对丑的、恶的、坏的念头,要常无。对美的,善的,好的念头,要常有。同时,“常无”能看到“常无”里面的“妙”处;“常有”能看到“常有”里面的“徼”处。它们同出于“心”而异名。这就是生命的大道。

三、“道法自然”,“道”是形而上的范畴,也是形而下的统筹,形而上、形而下是不二的、统一的。所以我们学道、修道、行道,就是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同时要以“淡泊”、“宁静”、“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

淡泊——以淡泊的心境看待人生。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是对生命的珍惜。淡泊使人心更加宁静,更加自由,没有羁绊。

宁静——《诫子书》中曰:“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德。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包容——是一种高贵的风范,崇高的境界,一种精神的成熟和心灵丰盛的体现。是擅于做人、敦厚做人的基本教养。所以我们应该向大海学习。大海无论是江河、小溪,无论是清水、污水,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它都能将其包容其中。

四、自己应做好“无”、“悦”、“为”。

“无”,就是头脑里要没有任何杂念、成见、想法、看法、框框等主观性,就能客观地顺其自然的去对待、处好人事关系,心境也舒坦。

“悦”,就是自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没带有任何不良情绪,而是处在平静淡然的状态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能妥善地办好、处理好。

“为”,就是自己一定要做事。事无论大小、轻重,缓急等都要做,小到扫地、洗碗等。使自己常处在活动之中,自己得到锻炼,更主要的是使自己生活得有意义和生活得充实,同时还大大有益于自己的心。

小苹果读书小组86岁滕老先生读《道德经精讲——生命大道究竟在何处》感想

道德的内容是_道德是什么的内在要求_道德经说的是什么内容

道德是什么的内在要求_道德的内容是_道德经说的是什么内容